青岛的欧式建筑极多,走上几个月也难阅尽,且极少重复,造型各异。我眼中最美的名人故居,当属龙江路7号的赵太侔故居。
当年德国人规划青岛城建,多半路段依山傍海,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年少时混迹于老城区,每日不停上坡下坡已成习惯,离开后方知这城市的别致。有一年返青,从仿若童话的迎宾馆一路蜿蜒走下来,便到了坡度不小的龙江路。龙江路是一条小路,曲折向下,两旁都是精致庭院,散乱地开着几间酒吧和杂货铺,一家酒吧门口还摆着数百个青岛啤酒的酒瓶做装饰,粗犷却别有味道。街角处的龙江路7号也是独立院落,花岗岩围墙,石拱门,小楼外墙为黄色,高高的阁楼极是抢眼。
后来查找资料,委实被吓了一跳。有媒体报道说此楼遭破坏性装修,引市民关注,让我一时误以为这栋小楼已被拆除——这是青岛许多老房子的“结局”,以至于感慨万千的我早已成惊弓之鸟。
赵太侔故居(周彧绘)▲
好在,还有后续报道,称新房主是外地来青的生意人,喜欢此楼的风格,于是向此楼的七户人家一一购得产权。但随后发现房子年久失修,几成危楼,于是申请维修,并非拆除。新房主还表示起初不知此楼来历,看媒体报道才知是历史建筑,更下决心要好好保护,修旧如旧。
尽管经装修后,该楼的窗门和内部结构都已改变,但我私心以为,这样也比彻底失修、最终被拆除要好些。算起来,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赵太侔▲
赵太侔如今声名不彰,可当年青岛一度成为文化重镇,第一功臣是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第二功臣便是他。
赵太侔以戏剧家的身份成名,以教育家之名传于后世。与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先考入北大,后来留洋,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方文学,后来专攻西方戏剧。后期与他一起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闻一多、梁实秋,均是他此时结识的挚友。他曾创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那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戏剧学校。他还精于舞台设计,用布幕取代硬片布景,还使用有色灯光,这在当时都是创举。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接替杨振声担任校长。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9年复校,他又一次担任校长。
据说,坚持“教授治校”的他,专门有一本小本子记录各种人才的情况,觉得合适便出面聘请。他的前任杨振声曾聘梁实秋、闻一多等人来青任教,他更是聘得剧作家洪深、数学家黄际遇、物理学家蒋德寿、化学家汤滕汉、生物学家曾省等人。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复校,他又“白手起家”,聘得老舍、游国恩、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椽、刘遵宪等人。
1949年,他拒绝赴台,并于当年6月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代表王哲办理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此后的他,不再受重用,仅被聘为山东大学的外文系教授。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他留在当时的青岛海洋学院任教。
他也逃不过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甚至更加悲惨。文革时,他被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死因至今众说纷纭,一种主流说法是:1968年某日早上,有人在青岛栈桥附近海域发现一个麻袋,麻袋里是赵太侔的尸体,官方结论是“反革命分子赵畸畏罪自杀”。
一个人怎么把自己装进麻袋自杀?天知道。
据说,他之所以被迫害致死,与江青有关。当年,赵太侔曾在济南创建山东实验话剧院,与田汉创办的南国剧社有话剧界“南社北校”之称,培养出了崔嵬等人。剧院里还有一名名叫李云鹤的学生,即日后的江青。后来,剧院解散,赵太侔介绍李云鹤前往国立青岛大学,任图书馆管理员,时任图书馆馆长是大名鼎鼎的梁实秋。还有一位图书馆管理员也值得一提,那便是跟随沈从文而来的张兆和。沈从文时任国立青岛大学讲师,他苦追张兆和数年,终于打动芳心,还将之拉来青岛。
文革时,熟悉江青过去的人,往往被迫害得极惨,如郑君里等,赵太侔亦是一例。
还值得一提的是赵太侔的夫人俞珊,她是话剧界的明星,“南国社”成员。1927年,南国社在上海公演王尔德名剧《沙乐美》,演女主角的便是俞珊。此后,她又主演了《卡门》话剧版,轰动一时。据说,当年一度困顿,与众多同事颇为格格不入的沈从文,在青岛创作的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说《八骏图》中,有一个角色的原型便是俞珊。
图源|网络
作者|叶克飞
编辑|二蛋
美国手机号码大全列表 http://www.latestdatabase.cn/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