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基础货币投放不足局面并未改变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当前货币体系的一个基础问题是基础货币增长能力不足。2021 年中国基础货币增长虽然没有再现前2 年持续萎缩的状态,但增长仍远远落后于广义货币增长。2021 年H2 后,疫情反复和持续局面影响了市场信心,货币乘数的持续提高进程受到影响;2021 年上半年货币乘数的回升,显然是中国经济景气度提高的结果;从进程上看,2020 年下半年起中国货币乘数提高进程就已发生改变,2021 年H2 以来中国“降准”的必要性,实际上一直处在积累当中。
重新进入全面降准时代
2020 年疫情期间,中国货币环境虽然有所放松,但主要政策作用点还是流动性分布结构的改变,政策着重点是直达实体,因而通过创设直达实体的政策工具,进一步将流动性引向了实体经济。与之相配套,在总量调控上,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也就成了主要放松对象。从进程上看,2020 年H2 后,RRR 调整已重新进入了全面调整时代。
降准为平稳不为宽松
从央行公告可以看出,12 月巨量到期的MLF 不会到期续作,至少不会全部续作,因而延续了4 个月稳定的MLF 余额将再度面临下降。对高达32 万亿的基础货币存量而言,此次对冲性释放流动性增量改善不到1%,因此央行维持货币环境中性偏紧的政策意图,实际上并未改变。
股债双升再添动力
降准不会对货币平稳局面产生影响,货币增速也不会持续提高;降准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通过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成本,对市场融资体系水准产生潜在降低作用。市场融资利率水平的下降,对股市和债市都有利好影响。
降准兑现,期待降息
尽管全球通胀压力上升,海外一些国家已启动升息步伐;但对中国来说,降准和降息的方向仍然不变。中国基础货币增长能力不足,是中国货币体系的基础问题,“降准”实际上是中国货币当局为维持货币平稳,而必不可少的选择,每年必选。前期由于“滞胀”忧虑上行,降融资成本的政策被延后。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进入下行阶段,约束国内货币降利率的因素将消除。
风险提示
通胀继续上行,货币政策超预期改变,其它引发经济运行节奏改变因素。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