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复杂多变,中国面临着诸多考验。
5月26日,中美双方贸易谈判代表通话,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同一天,美国再次炒作对新冠疫情追根溯源,将矛头指向中国。美国白宫官员库尔特·坎贝尔(亚太政策最高官员)表示,“美中两国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
坎贝尔此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爆国际舆论,被认为蕴含“重磅信息”,是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坎贝尔现年64岁,无论是在克林顿时期还是奥巴马时期,他都是白宫主管亚太事务的核心幕僚,被认为是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总设计师。而在拜登上台后,坎贝尔虽然并未进入核心幕僚圈,却担任美国国安会印太政策协调员。也就是说,他的工作重心依旧在亚太地区,也难怪彭博社将他称之为“目前白宫亚洲政策最高官员”。
因此,这个外号“亚洲沙皇”的白宫官员所说的话,确实足够重磅且权威(但权威并不代表正确),足够引起国际舆论重视。
坎贝尔表示,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是竞争,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中国的政策”。他指责中国对印度、澳大利亚搞“战狼外交”,中国正朝着“强权或硬实力”转变。美国需要团结更多的盟友,尤其是亚洲的盟友以应对“中国发起的挑战”。
坎贝尔说了一大堆,重点在于表达“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已经画上句号”,接下来美国将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华政策。
事实上,美国近期针对中国的举动很好地印证了坎贝尔的观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涉台、涉疆、涉港问题上的一系列不友好举动,以及美日印澳四国集团对中国的围追堵截,还有拜登近日威逼韩国总统文在寅插手台海问题,强迫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美国似乎已经放弃了对华接触的耐心,打算与中国彻底走向对立面。
从尼克松总统访华至今,中美建交已经近半个世纪了,双方关系忽冷忽热,但结束对华接触的声音从未停止过。每到中美关系紧张时,这种声音就越大。比如1990年代,中美关系因“银河号”事件和“北约炸馆”事件差点走到尽头。
而随着拜登上台后对华采取更强硬政策,关于是否结束对华接触的争吵更加激烈,美国国内很多学者、政客、媒体都不断炒作这一话题,希望结束“对华接触政策”。
26日,拜登突然打出“新冠疫情牌”,指定情报部门而非更专业的医疗专家去调查疫情源头,并且在声明开头就阴阳怪气地提及中国,有意向中国身上泼脏水,并且要求情报部门“加倍努力”,在90天后给他满意的答案。
除了搞暗杀和刺探情报,美国情报部门还能干啥?你还能指望其比世卫组织专家还专业?真能找到新冠疫情的源头?
拜登之所以打“新冠疫情牌”,一方面是因为他黔驴技穷,面临无牌可打的窘境,只能捡起自己曾经不屑于的特朗普的那一套。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情是全球性问题,是美国的盟友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拜登可以借此团结更多的盟友,一起围攻中国,毕竟在特朗普时期,他们已经做过这种事。
拜登为什么要90天后让情报机构告诉他调查结果?一方面,在这漫长的3个月内,美国有足够多的时间抹掉德特里克堡生化基地的蛛丝马迹,也可以制造更多的“证据”栽赃陷害中国。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里,拜登已经结束了北约军事会议,结束了与普京的会晤,可以趁机调整对华战略部署,全方面地对华发动攻势。
那么,美国真的能结束对华接触政策吗?真的能与中国完全“脱钩”吗?中美会爆发“新冷战”吗?
很显然,并不会。
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实际上是奥巴马时期和特朗普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杂交体”,类似于东拼西凑的东西。
拜登政府既想要经济利益,又想要实现所谓的战略目标,这是根本不可能兼得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工厂”,美国经济怎么可能与中国“脱钩”?特朗普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已经被证明是失败品,拜登又何苦重蹈覆辙?
当然,美国国内也不乏看得长远的有识之士,现今98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拜登政府执意与中国对抗,“这将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冲突”。对抗既不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不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
希望拜登及其团队能够听得进去这位老人的忠告,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终将会加速美国的衰落。